笔翠小说 > 其他小说 > 魏武风云 > 四十六讲 鹿死谁手(3四)
    袁绍和刘表都是将基业交给心爱的小儿子,结果“受业容易守业难”,龟儿子们都没有保住父亲的产业。既然如此,你曹某人还需要让贾诩继续说下去吗还有必要去谈论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孰优孰劣吗告诉你,不按照先人的规矩办事,迟早会家破人亡,下场凄凉当然,“立子当立长”的习俗属于封建陋习,保不保得住祖业与它毫不相关,但古人哪有今人这么明白事理呢经贾诩这么一说,曹当然不敢轻易立曹植为太子。

    但如果曹植能争气点,或许就能改变这种不利局势。可惜他始终只是个单纯的文人,没有将自己提升到政治家的高度上。

    曹植在为人处世方面率性而为。譬如有一次接待邯郸淳,因为天气炎热,曹植竟不顾客人在家中久等,痛痛快快地洗起澡来,完了还要敷一遍粉。你看如此任性的人,怎么可能做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呢又有一次,曹植出于好奇,竟然乘车从司马门出宫。当时司马门属于禁地,一般只有天子才拥有进出的资格。曹植此举,虽未必有不臣之心,但至少构成了大不敬之罪。曹大为震怒,将主管宫门的公车令处死,对曹植也逐渐心存不满。

    还有一次,事情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当时南方战事吃紧,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将曹仁围困于樊城。曹以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营救曹仁。大家都知道,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连曹都吓得想迁都避其锋芒。这个时候他的气焰最盛,营救曹仁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曹之所以要曹植担此重任,无非是希望他建立军功,扩大威望与影响力,最后一纸遗诏可曹植不但没有珍惜机会,反倒在临行前把自己灌得伶仃大醉,使曹不得不撤销任命。

    这么率性而为的傻小子,要是能遇到谙熟政治手段的名士辅佐,或许能够有所收敛。可惜他手下的谋士,诸如丁仪、杨修之流,虽然名头响亮,但也不过是一些意气风发的书呆子。尤其是那个杨修,尽给曹植出馊主意,害人又害己。

    有一次,曹丕派人将自己的验谋士,时任朝歌长的吴质藏在一个竹箱里,用车运送进自己府中,商讨对付曹植一党的计策。按当时的制度来说,吴质未得曹命令,擅离职守,是要被问罪的。因此,必须掩人耳目,偷偷运送进府。但是,这一切不知如何给杨修发现了,马上与曹植谋划。说来也巧,杨修发现吴质偷偷潜入曹丕府中一事又不知如何传到曹丕耳中。曹丕有些害怕,吴质对他说:“没有什么可怕的,明天还是用车把竹箱运进来,只不过箱子里面不装人,用几匹绢代替即可。到时候杨修一定会向丞相打报告的。”曹丕依计行事,杨修果然上当,向曹打小报告,结果并不见箱中有吴质。杨修原本想借此机会参曹丕一本,告他结党营私,不料偷鸡不成蚀把米,反使曹对曹植一党产生了怀疑。

    这一次曹丕胜,曹植输。事实摆在眼前,曹植一党不得不心服口服。然而在一次曹的亲自测试中,曹植一党看似完成任务,实则“虽胜尤败”。

    曹曾经测试爱子的“应变能力”,让曹丕、曹植在没有手令的情况下,各出邺城一门。由于事先对城门守卫有所命令,不许二位公子出门,所以两兄弟都遭到了阻挡。曹丕与城门守卫交涉了一阵,见他们毫无放行的意思,只好原路返回。而杨修却告诉曹植:“如果守卫不放您出去,您就说大王有命令在身。如果仍不放行,就干脆做掉他。”有杨祖德的“妙计”在手,曹植当然顺利的通过了城门。

    表面上看,曹丕输,曹植胜。可曹植真的因此赢得了父亲的赞扬吗我看未必。曹丕并非善类,连亲兄弟都忍心迫害,难道不敢对区区一侍卫下手吗显然说不过去。原因就在于,不是曹丕不敢,而是不能。曹表面上是考察儿子们的应变能力,实际上却是考察他们的德行。曹丕没有完成任务,反倒说明他仁慈,说明他遵守法纪。而曹植却留下了残忍、目无法纪的印象。城门守卫恪尽职守,严格执行上级命令,原本是好事一桩,你却动不动就要杀人,这不是残忍、目无法纪是什么这一点,恐怕是杨修之辈意想不到的吧。

    当然,曹丕要能顺利成为太子,不仅要征服父王的心,也要让朝中大臣心悦诚服。在一次“送行比试”中,原本处于劣势的曹丕却反败为胜,赢得了朝臣们的一片赞美之词。

    当时曹即将出征,曹丕、曹植兄弟二人为父亲送行。曹植当场作文,歌颂父亲的功德,脱口成章,众人赞不绝口。曹丕有些不知所措,如果也学曹植作文,两者对比,相形见拙,难免会丢人现眼。站在他身旁的吴质灵机一动,悄悄对曹丕说:“主公走的时候,您啥也不要做,撕心裂肺的哭就可以了。”这个计策对善于伪装的曹丕来说,简直是轻车熟路,加上原本就对父亲有所不舍,又身处窘迫的处境,于是泪如泉涌,哭得很伤心。在场的官员见状,无不赞扬曹丕的孝心,无不被他的孝心感动。反倒是曹植的歌功颂德顿时显得华而不实,在曹丕这颗“真诚的心”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总的来说,曹丕之所以能够夺得太子之位,除了身居长子之位,抢得先机外,更重要的是他“御敌有术”。他不像曹植一样,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办事,而是韬光养晦,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任性而为的人,往往将自己的优缺点在外人面前展现得一览无余。而工于心计之人,看似平淡无奇,却能极其冷静的因势导利,见机行事,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曹植毕竟是个纯粹的书生,既不懂得如何争取父亲的信任,也不知道怎样获取朝臣的支持。他只知道,自己文章写得好,甚至以为文章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他总是仗着自己的才气干蠢事。父亲即将出征,身为人子的他更应该表达对父亲的不舍,表达一个孩子对父亲起码的爱。然而他以为做篇优美的文章能解决问题,须不知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一遇到曹丕那股饱含真情的“泪泉”,瞬间烟消云散。流泪并不是曹丕示弱的表现,而是他以退为进的高明战术。曹丕的御敌之术就在于:能够巧妙的避开敌人的锋芒,将自己的强项发挥在敌人的弱点上,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

    历史也证明了曹的选择没有错。曹丕虽然有“篡汉”的丑闻,但也还是兢兢业业的做了六年“称职皇帝”。在他统治魏朝的这几年里,也做过不少“非常靠谱”的好事。比如重视文教,推广儒学文化;又比如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提倡薄葬,轻徭薄赋,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繁荣安定的局面;再比如创立九品中正制,开创士族政治先河;派遣军队平定河西之地,击败鲜卑扰,巩固北疆边防。这些事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比较难,毕竟他只有六年时光去完成。

    有人认为,曹丕在政治上虽有才能,但军事上的才能与曹相差甚远。我看未必。在曹的戎马生涯中,所击败的敌人主要是二袁、吕布、乌恒之辈,而曹丕的敌人却是已经强大的“吴蜀两国”。当初曹率二十万之众,尚且败于不足五万军士的孙刘,而曹丕“南伐”虽未取得很大效果,但也从未经受惨败。既然如此,怎能说曹丕的军事才能远不及曹呢然则曹丕的军事才能的确不及其父,至少在他统治时期,没有打过一场漂漂亮亮的胜战。而曹的官渡之战,却是名扬古今。至于父子俩的军事才能究竟相差几何,说句老实话,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