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翠小说 > 其他小说 > 魏武风云 > 四十二讲 德高望重(1)
    尽管有很多人骂曹是篡汉者、阴谋家、奸诈小人,然而谁也无法否定,曹营之中并不缺乏品德高尚之人。前面提到过崔琰,一个既中看又中用的哥们儿,可惜被曹bi得拔剑自刎。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为人未必不如崔琰高尚,作风未必不如崔琰正派,学识未必不如崔琰渊博,而且有一点崔琰得甘拜下风,此人深受曹尊重,并未遭受其毒手。这个人在当代知名度不大,但在当时未必如此,因为陈寿在作传时将他排列在郭嘉、崔琰之前。虽然说陈老头不一定完全按照人物影响力大小排序,但能排在此二人之前,位列卷十二之首的人,也绝非泛泛之辈。然则此人究竟乃何方神圣哥们儿到底混哪

    此人姓袁名涣,字曜卿,陈郡扶乐县人。和傻小子袁绍一样,袁涣也是个官家子弟,父亲袁滂,任汉司徒。但并非所有姓袁的都是混账王八蛋,袁涣这哥们儿就比较独特,属于官二代中的另类。当时三公的儿子大多不遵守法度,仗着老子身居高位,公然向螃蟹致敬横行霸道,而袁涣却清雅宁静,言行举止皆符合礼仪。后来一个郡守见他超凡脱俗,任命他为功曹,结果郡政府中的贪官污吏见他上任,全都自动卷铺盖走人。

    汉廷朝纲混乱之时,袁涣到江淮地区避难,为袁术所任命。袁术每次向他咨询问题时,袁涣都是严正地进行议论,袁术虽然“跟不上节奏”,常常弄得自己哑口无言,但仍然对他十分尊重。可惜好人总是命运多舛,不久之后,吕布在阜陵进攻袁术,袁涣前往阜陵,不幸被吕布强留。

    众所周知,吕布是个混账王八蛋、见利忘义。以前因为刘备坐拥徐州,假意与他亲善,后来由于领土问题,与刘备产生矛盾,于是想让袁涣写信骂他。不料袁涣高风亮节,尽管吕布再三强迫,仍然不答应他的要求。吕布气急败坏,拿着兵器威胁袁涣说:“老子今天很不高兴,你写也得写,不写也得写,不然要你全家披麻戴孝”袁涣面不改色,笑着回答说:“你小子这是在恐吓我啊我袁某人听说只有道德上欠缺可以使人感到耻辱,没听说辱骂可以使人感到耻辱。假如刘备本来就是个君子,他将不会因将军的辱骂感到羞耻。如果他真是个小人,一定会反过来将您臭骂一顿,那么您岂不是丢人丢到家了况且如果我以后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我侍奉您一样,如果一旦离开您,又来骂将军您,可以吗”吕布听完,羞愧的底下“榆木脑袋”,不再逼袁涣写“骂人书”。

    依笔者愚见,吕布这厮根本就不配做袁涣的上司,两人实力悬殊太大了嘛。你看,袁涣vs吕布:一个高风亮节,一个卑鄙无耻;一个知恩图报,一个见利忘义;一个心系百姓,一个唯我独尊;一个德高望重,一个臭名昭著;所以说这两人根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吕布这种人要能真正成为袁涣的主人,这个世界还有天理吗

    建安三年,曹剿灭吕布,在袁涣得以归附朝廷。脱离吕布的“贼窝”后,袁涣决定“痛改前非,好好做人”,为国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于是他找到曹,向他建议道:“兵,属于凶器,非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它。我们要用道德去进攻,仁义来征伐,加上安抚民众为他们除害,才可以与他们同生共死。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已经有十余年了,百姓希望安定,比被吊起来的人渴望解救还迫切,为什么我想大概是政治失去正道的原因吧。我听说圣明之君善于救世,所以世道乱了就用大义来规范它,世风虚伪就用质朴来克制它。世道不同,事势变易,治国之道也应该不同,这是不能不明白的。制度的损益,古今未必相同。如果怀着救世济民之心去拨乱反正,虽以武力平定动乱,但不放弃用道德来帮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您的明哲超出世人,古时候那些用来获得民心的措施,您已经尽全力为之,今天那些失去民心的教训,您也全部借鉴。天下依仗您,得以免除危亡之祸,然而民众还不知道道义,希望你用道义来教诲他们,那就是天下的大幸了”

    同样是刚归附曹,同样是为民请命,袁涣的进谏方式似乎就要比崔琰的好。崔琰的性格可能比袁涣直爽,他直接开门见山,当众指责曹的王师不靠谱,没有以仁义为主导,救民于水火。曹事后当然会觉得不爽。但袁涣不同,他首先委婉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而后又比较中肯的评价曹,最后表明自己的希望。整个进谏过程,既无猥琐卑屈,也非理直气壮,让人感觉很舒服。又由于他的建议很有价值,因此曹完全接受了,并任命他为沛郡南部的都尉。

    与此同时,曹开始招募民众,实行屯田制。屯田工作开展之初,百姓多不乐意,有很多人逃亡。袁涣向曹报告说:“百姓们安土重迁,不能够猛然使他们改变,顺着他们的心愿做事就容易,违逆他们的心愿做事就困难。因此我们应当顺着他们的心愿,愿意参加屯田的就接收,不愿意的也不要强迫。”袁涣此举,重视民生,顺应民意,与急切需要巩固领导地位的曹一拍即合。最终老百姓无不额手称庆,屯田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袁涣也因此被升迁为梁国相。

    虽然深受曹信任,但袁涣一点也不恃宠而骄。虽然曹给过他许多赏赐,但他全部赠送给别人,家里没有留下什么积蓄,也始终不过问置办产业的事,钱物缺乏就到友人那里去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不故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高洁的品行,然而当时的人都十分佩服他的清廉。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告诫下属官员:“一定要慰问鳏寡孤独高龄老人,表彰孝顺儿子和妇人。常言说世道安宁礼仪就周详,世道混乱礼仪就简略,这个分寸在于自己斟酌。如今虽然动荡纷乱,难以用礼教化,然而也要看我们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