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和做人的经验有时不妨谈谈,但是有一种经验是从来不能谈的,那就是治天下的秘诀。只有一次,汉宣帝无可奈何张口谈及,那也是为了教训儿子。汉宣帝在西汉一朝素有中兴美称,不管怎么说那一朝确实搞得比较成功,太子便常常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经验。但是这位太子越来越对父亲的某些做法表示不满,因为宣帝专门重用依凭种种法律条文治人整人的官吏。太子从小学习儒家经典,还真是读了进去,心里边全是仁义道德,觉得天子父亲所为很不合圣人之道,于是常在宣帝身边劝谏,有一次忍不住正面进言说:“陛下对刑法太重视,我看还是得多用些儒生。”恰好宣帝此时也正想跟儿子谈谈,因为他感觉到这个继承人太不像自己,恐怕日后生祸。这时宣帝拉下脸来,严肃地说:“汉家朝廷自有制度,本以王道与霸道混杂而治天下,怎么能够纯粹用儒家的一套呢?何况俗儒不识时务,喜好赞扬古代而非议当朝,使人搞不清事实与表面的界线,不知道如何行事,何足委用!”一番藏在心底秘不出口的话说完,他料想儿子听到这些书本上永不会有但又有真正意义的金玉良言,应该悚然动容,至少应该认真对待,殊不想儿子一脸漠然,浑不以父亲的教训为意,宣帝喟然长叹曰:“弄乱我汉家天下的,一定是太子你了!”

    当权者口吐真言,从任何角度看,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均非易事,所以宣帝的这番话极值得我们咀嚼。事实上,这番话确实容纳了极为丰富的信息,我们假如耐心揣摩,定能忖出古代中国统治术中那种高深莫测、秘不示人的若干招数。

    霸王之道并用是宣帝此语的中心思想。所谓霸王道,指的是霸道和王道。王道,大体说来就是以德服人,而霸道则是以力服人。前者为道德统治,后者为强权统治。孔孟讲王道,尽管这种王道在实践中从来未曾全面施行,但在思想中仍然流传千载,成为后世王朝的统治理想,连宣帝的太子也接受了这种观点,可惜这种观点遭到了他父亲以一辈子切身经验为依托的痛驳。宣帝并非不讲王道,他的“霸王道并用”5个字,是汉代统治者对于历史兴亡思索的最精炼、最简洁的概括。如果讲强权,秦代算是最成功的,但是区区十几年就雪化冰消,究其根底,则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能全凭强力压制维持。暴力只能起一种压制作用,如果人时时刻刻都在暴力的阴影下生活,长此以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但是统治者们也都明白,没有强力的管辖,就不能使百姓中喜好标新立异和反叛之徒俯首听命。这就是霸王两道、硬软两手必须同时使用的根本道理。

    当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没有讲出太多的治国道理。宣帝那一番话,同时还强调了对儒生的不信任和批判。为什么?因为儒生专讲王道,经常拿理想化的古代来比照和批判现实。此举从学理上说则有利有弊:利的是可以让儒家学派保持一种批判的活力,让社会有一种正义的声浪在回旋,让现实政治有一种高悬的理想。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偏安于现实的泥淖,从而不止地追求那一丝微弱的希望之星光。弊的是儒生把古代过分理想化,因为上古肯定不可能十分理想,如此,儒家学派批判现实的根据和依托就常常显得迂腐可笑,从学理上看很难成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统治者还不太懂得如何驾驭学术,学术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在思想上甚至可与现实权力分庭抗礼。如此一来,学者们考虑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就全凭自己的学术良心和逻辑了,统治者与学者还远未达成后代所有的那种高度默契,所以儒家的王道观点,在后世本来是骗骗老百姓的,在当时不幸把皇太子也骗进去了,宣帝真是觉得冤乎枉哉,历史的误会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