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翠小说 > 其他小说 > 田野的春天 > [转贴]再思考,中国当代为]什么不能出大师?
    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第四会议室。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国务院总理说:“有几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今天向大家求教。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空前大变革的时代,需要大师来描绘。可是我们却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中国人的智商不低,创新能力不弱。然而,这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却要总理来亲自过问,这不得不让许多国人深思,特别是搞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专家和学者们对此问题更应该深思和研究。

    那么,出不了大师的原因是什么看看我们现代的教育,如何出大师。

    讲一件我小学时发生的事情:语文老师上课讲“苏联大革命家马克思爷爷”,我举手“老师,马克思好像是德国的,我妈妈说的”,老师“德国怎么能出者是苏联人”,其他同学“德国的是希特勒,你妈还老师呢,这个都不知道”,大家一起“哈哈哈”。

    再看看我们的历史政治教材。历史书上学到了张灵甫“国民党第74师师长,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击毙”。我想对于张灵甫的了解至少需要3点:第一,抗日英雄;第二,杀妻;第三,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将师长,阵亡。如果再多了解一些,应该还有:性格是典型的军人,不允许背叛和投降,因怀疑自己的妻子不贞,也有说怀疑妻子是,亲手杀了妻子,差点因此丧命,蒋介石亲自保他出来参加抗日,屡立战功。曾有名言“五万人阿,不到3天就让打散了就事5万头猪,3天也赶不完”后在亮剑中被移嫁到楚云飞身上,在山东率领74师击败陈毅的纵队的纵队相当于小型军团;后来粟裕调集两个纵队才剿灭74师,死伤惨重,战败后张灵甫宁可自杀,也不当俘虏。

    政治书呢讲了“五讲四美三热爱”,讲了“剩余价值理论”,还讲了“社会主义三步走”,却只字未提黑格尔,叔本华与亚当斯密。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在日后“再学习”。美国人为什么从小玩到大,到了大学以后科研能力和水平却比中国人高因为他们不用经历这个“再学习”的过程。我们已经花了很大的精力学习英语了,我们已经落后于美国佬的起跑线了,我们哪有时间再去“再学习”了对于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同仁,可能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搞自然科学的人,我们拿什么去跟人家美国佬竞争呢

    中国的教育现状注定了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无法超越人家美国人

    朱清时: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

    “为什么我国近几十年来未培养出大师级人才”今天上午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

    “如果郭沫若今天上中学成绩难考进大学”

    朱清时校长认为,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是非常浮躁的一种表现,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他举了一代大师郭沫若的例子,他说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保存着两张郭老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报告单。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5月28日所发,郭老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英语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

    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郭老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英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朱清时校长说,“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几何、代数、生理等比较优秀。不过,郭老后来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考古学家,令那些信奉从小看到老者大跌眼镜。”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像郭老这颗大师苗子

    就是唱衰你最新章节

    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朱清时感叹今天没有培养大师的环境,同时又举出了两个例子。

    “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仅得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事例可以邦助我们了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界未培养出大师。”

    朱清时说道,当前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还表现在评估和检查太多。学校和教授们的精力大量花在应付它们上面。这些评估和检查的本意是好的,少作一些也是必要的,但作得太多了,指标又往往都是形式主义的,大家都在应付。“辛辛苦苦造数据,认认真真走过场”。不仅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在各个学校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他说,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愿望,“与民休息三年,三年不评估,三年没有会”。

    “谈创新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

    “谈创新人才培养不谈高考等于隔靴搔痒”,朱清时说,“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要考试的那几门课程,全面素质教育无法实行。高考把学生的想象力扼杀完了,大学的学习过程又扼杀了一变,等到大学毕业人就废了,然后又要他们去创新。”

    朱清时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师的培养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现行的的高考制度要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

    对于现行的高考制度的改革思路他提出:一方面,不能轻易废除考试。因为在目前的国情下,考试还是必要的,它仍然是社会上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而且是千百万农村和基层弱势群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一槌定终生”的考试方法。建议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各门功课在学期末的考试改成统考,使高中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然后高校招生时既依据全国统一高考的成绩,又依据学生的平时各科成绩包含音、体、美和其它高考没有的学科决定是否录取。开始试行时平时成绩占比重少些,待有经验和制度完善后再逐步增大平时成绩占的比重。

    变“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朱清时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

    他介绍说,迄今在我国实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是以教师为中心用灌输方式教学生,特别强调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过去人类的知识还不太多,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优点很突出,因为它很快就能使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然而在最近一二百年中,人类的知识“大爆炸”,再用这种灌输方式教学生,学生的负担就过重了,就会像爱因斯坦形容的“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也会把肚子搞坏”,学生因次其它素质就得不到发展,甚至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朱清时对比西方国家的教育说,一个世纪前,西方国家的学校也存在这些灌输方式教学问题。西方科技先进的国家较早认识了此问题,他们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果说上述传统教育制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话,西方国家完成了的改革是把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选专业就读后还可以换专业,自选课程,只要学分够了即可毕业。这样做,很难保证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学习往往是跳跃式或跨越式的。这样肯定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但这些困难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朱清时表示,我国的一些大学已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学分制,但是目前灌输式教学仍然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它们已经不适应当前时代的特点,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改革。

    技术人才濒临“灭绝”

    “我们国家的技术人才都要濒临灭绝了”朱清时谈及人才结构不合理时说,“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盲目培养博士,认为培养博士越多越好”。

    他说,我国高校的优秀人才仍然短缺,而且人才结构已严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国内许多高校,甚至包括工科院校,普遍缺少优秀技术员和高级技工这种类型的人才。

    据朱清时介绍,缺少这类优秀技术人员,使高校自制特殊和新型设备的能力大大降低。真正的原始创新往往需要自制设备,而现在高校已经做不出这样的设备,都是在购买通用的设备。这不仅严重形响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还造成同样设备的大量重复购置。

    他认为,造成这个现像的原因,是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盲目强调博士学位,忽视了各类人才都要均衡配置的科学人才观。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以免对我国的教育和科技创新造成更大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