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十章故事简要:实力弱小的皇室远亲司马越不满司马颙和司马颖平分朝权,便借二人不和,联合司马颙讨伐司马颖,结果反被司马颖打败,司马越逃回封地,再次联合自己的弟弟及其属下诸臣,勾结鲜卑、羯人等游牧民族,再次攻击实力强劲的司马颖,结果司马颖不敌鲜卑骑兵,只得逃到司马颙处避难,并放回匈奴质子刘渊,企图依靠匈奴势力,东山再起。司马越乘再攻司马颙。
这则故事说明了,同为皇室宗亲的藩王面对皇权的渴望是不分血统远近的,司马越出身皇族远支,即使皇帝无子,大臣们推举后世统治者,也轮不到他来做皇帝,面对统治权的争夺,朝一片混乱,司马越作为皇室宗亲,虽然血统疏远,但也是司马家族人,所以借着司马颙和司马颖不和的会,联合司马颙,讨伐司马颖,当其借助鲜卑势力打垮了司马颖后,自然而然的就把矛头对准了司马颙。
由此可见,司马越的起兵,就是西晋王朝贵族地主阶级内斗的延续,并没有什么好说的,我觉得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实力强大的司马颖却败于了实力弱小的司马越。通过史书上记载,我猜测司马颖至少拥兵十多万,而司马越和鲜卑骑兵在数量上肯定远远不如司马颖的兵士多,至少两军也该势均力敌,但是为什么司马颖却败得如此之狼狈,我在这里说一下我自己的观点。
司马越因为出身皇室远亲,是司马懿弟弟的孙子,所以他在司马炎分封的诸侯王里等级是比较低的,但是幽州刺史王浚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关系比较好,而且司马颖知道王浚不是自己的人,便派人接替王浚担任幽州刺史,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背靠辽宁,在西晋时候,辽宁地区属于游牧民族鲜卑族的活动区域,离幽州最近的鲜卑部落叫段部,王浚为了保住自己幽州刺史的地位,便响应司马越起兵,并邀请鲜卑段部出兵相助。
以司马越为首的联军,实际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但是却将实力强劲的司马颖打得大败,起到主要作用的就是鲜卑段部的骑兵,很多人会认为司马颖也会有骑兵啊,为什么会败给鲜卑段部的骑兵,那么咱们就来讲一讲它们之间的差别。
说到历史上的骑兵,那就不得不提到一样骑具,就是马镫。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会说国的时候就有马镫,国演义里面很多场景都是骑在马上打仗的,西晋时期有马镫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你就大错特错了,国演义成书时间是在明代,里面的很多场景实际上是作者通过明代的一些场景所设计出来的,而且国演义并非正史,里面所写的很多故事脍炙人口,人人耳熟能详,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书战将们骑马对战的场景常常出现,但国历史上很难出现这种骑马作战的情形。
事实上,马镫的出现要比我们想象的晚很多,目前在西汉晚期的墓葬的壁画,能够见到马镫的形象,只是在壁画上,并没有实物,而且因为壁画是一个平面图,看不出是否是一对马镫,后来,考古学家在西晋早期墓葬,发掘出土了单只的马镫,所以,现在最主流的观点就是,在国时期应该是只流行单只的马镫,是当时骑兵将士们为了上马方便所使用的,并且很有可能是木制的,因为是单只的马镫,骑兵们在马上作战是没有办法保持平衡的,而且是木制的马镫,很容易损坏,所以说国时期的战将,在马上大战的时候,应该很困难,甚至说,骑马只是为了行军,打斗时还是下马再战,不像国演义写的那么传神。
马镫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西汉末年,而且通过马镫的出土实物来看,目前很多专家学者都推测最早的马镫是木制的,所以在墓葬难以发现实物。北燕丞相冯素弗墓出土的马镫是木心儿包铜的,所以才能够保留至今。因为单侧的木质的原因,国时期的武将难以在马上进行征战,即使能够相互对战,也没有办法大战几百回合,顶多几个回合,高下顿现。
那么,也就是说西晋时期的骑兵很有可能也只配备单只马镫,因为是单只马镫,骑兵在马上作战,实际上是很不稳定的,而且非常危险,如果骑兵在马上冲锋,很有可能没入敌阵,自己就因为保持不住平衡而坠马,即使冲入敌阵,作战也很困难,所以当时西晋王朝的骑兵战力并不强。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双只马镫实物出土于十六国时期北燕丞相冯素弗墓,我推测,双只马镫在西晋时期很有可能不存在,或者说只存在于游牧民族,到了十六国末期,就出现了双只马镫,那么显而易见,十六国时期正是双只马镫出现的时期,有了双只马镫,骑兵们在马上坐得稳,打起仗来自然挥洒自如,而且危险系数极低,双只马镫的出现,是冷兵器史上一次质的飞跃。而十六国时期,恰恰正是游牧民族入主原的阶段,所以说十六国时期这段历史非常重要。
冯素弗是北燕开国皇帝冯跋的弟弟,他们都是汉族人,但长期在鲜卑族所创建的西燕、后燕政权为将,属于鲜卑化的汉人,由此我推断,双只马镫很有可能就是鲜卑人发明的,所以,司马颖的十多万大军,被鲜卑段部的骑兵冲得零八落的时候,我猜测很有可能鲜卑段部的骑兵已经装备了双只马镫,因为有了双只马镫,司马颖的大军也只能看着骑在马上的鲜卑勇士稳如泰山,自己只得四散逃命,所以,实力弱小的司马越借助鲜卑段部的骑兵,连续打败了司马颖和司马颙,成为了八王之乱最后的赢家。
正是因为有了双只马镫,鲜卑人才可以代替当年奴役他们的匈奴,称霸北方草原。因为游牧民族的迁徙性,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相互迁徙应该都开始使用了双只马镫,所以,当游牧民族大批南下之时,骑兵战力都非常强悍的,回想一下,十六国的那些国家里,很多国家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或者跟鲜卑族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北燕,胡夏。而且十六国前期,统一原的后赵是羯人所建的国家,其生活之地也在华北地区,所以羯人的骑兵应该也使用双只马镫,关于游牧民族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说,接下来再说说马镫的起源。
对于马镫的发明者并无记载,目前主流观点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创,最初只是为了上马方便,我猜测很有可能是匈奴最先使用马镫,这也是匈奴能够称霸草原的原因。说起马镫,我们不妨说一说马镫的起源,
马镫的起源,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游牧民族发明的,一种说法是汉民族为了对抗游牧民族而发明的,参考已知的出土物和发掘的古代墓葬,我个人的想法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因为马镫最早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上马容易,而游牧民族的百姓从少年时,便开始练习骑马,为了让少年能够很容易的翻身上马,所以马镫应运而生。而对于汉民族来讲,学习骑马的人基本都是成年人,为了对抗游牧民族的入侵才学习骑马,所以对于骑马的认知有限,能够发明马镫的可能性不大,这也是我的猜测而已,事实还要看以后的物出土情况。
在比西汉更早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通过学习游牧民族的特点,在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但是,那时的骑兵主要以侦查和动为主,两军对垒,更多还是依靠战车作为突击利器,而当时的骑兵是需要下马,充当步兵作战的。所以战国时期,是不可能有马镫出现的。秦末楚汉战争时,应该也没有马镫,作为汉王的刘邦,史书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就是当其被项羽打败时,坐车逃跑,因为儿子和女儿在车上,导致车子重量过大,难以跑快,刘邦就将子女丢踹下马车,赶车人夏侯婴又将刘邦的子女抱回车里,由此可见,刘邦在逃命之时,都没有骑马而逃,充分说明了当时并没有马镫,如果有的话,骑马逃跑,要比乘车逃跑快很多。西汉时,因为与屡屡与匈奴交战,贸易,所以单只得马镫也就传入了原地区,出现在西汉末期墓葬的壁画上也属于正常。
我始终对从单只马镫发展到双只马镫是时间跨度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当有人用一只马镫上马骑乘之时,当其他人看到的时候,难道就想不到另一侧再悬挂一只马镫,岂不是骑乘更安稳?也许古人的思维真的就没有我们现代人活跃,尤其汉民族的先民们受到封建学说的禁锢,创新和接受新事物的意识跟不上生存环境险恶的游牧民族,突然有游牧民族的部落想到了这一点,称霸草原也就如风卷残云。当游牧民族的战士们骑在马上,奔驰在原大地上时,而以步兵为主的西晋王朝军队。也只能凭借江南地区的水网阻挡游牧民族的铁骑。这或许也是南北对峙出现的另一个原因。
随着司马越依靠鲜卑段部骑兵,击垮实力强大的皇太弟司马颖时,北方各个游牧民族的部落也就看到了西晋王朝的军队面对自己的骑兵毫无招架之力,自然壮起胆子开始了自主建国的征程,所以说司马越此举就是引狼入室,虽然自己依靠鲜卑骑兵掌握的政权,但是最终也死在了羯人骑兵的面前。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