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翠小说 > 其他小说 > 魏武风云 > 三十四讲 六月飞雪(2)
    魏武风云三十四讲六月飞雪2

    书名:魏武风云作者:流钺鳕更新时间:2012092420:30字数:2117

    一旦怒火攻心,人的思想就会步入误区,对什么事都敏感。道德高尚、作风正派的崔琰在曹眼中就会“变性”。曹会认为那是崔琰在装正派,装高尚,目的就是要博得众人的尊敬,获得更多的粉丝,以便将来出更大的风头。他甚至还会联想到“冀州事件”,如此一来,他将更加肯定崔琰是个爱出风头的家伙。

    据三国志记载,崔琰很有威重的仪态,朝廷中人对他很是敬仰,连曹都对他有几分畏惧。这就说明崔琰的确很有人缘,而人缘好的人是很容易受万众瞩目,大出风头的。像崔琰这种仪态威严、文武双全的人,就更容易成为众人的焦点。有时候他的风头甚至会盖过曹,但这也是曹绝对不能容忍的。因为在曹看来,如果不对崔琰暴涨的人气加以制止,总有一天大家会觉得崔琰对曹魏有很大的功绩,显得曹缺他不可一样,这样不就把自己的能力、威严给降低了吗但也正是因为崔琰很有人缘,而且作风正派,没有把柄给曹抓,所以曹不得不暂时忍住怒火,迎合众人的心意,赞扬崔琰的大公无私。而实际上他却正在暗中找机会对崔琰下手,哪怕是羞辱他一下也好。值得曹高兴的是,这一刻终于来临了。

    崔琰曾经举荐过巨鹿人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但是清廉,遵守正道,曹于是以礼征召了他。曹继任魏王以后,杨训上表称赞他的功绩,夸述他的盛德。当时有人却讥笑杨训虚伪的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于是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观看,写信给他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意思是说,表我看过了,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间啊时间,总有变化的时候。崔琰这两句话的本意是在讽刺那些爱挑拨是非的人,说明杨训没有迎合权势,他只是在说实话,曹本来就做了些好事。同时,他又安慰杨训,告诉他就像时间会变化一样,后人对你这件事的看法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可是这封信却不知道如何给外人知道了,于是有人向曹告密,说崔琰在咒骂他。曹拿信一看,会当有变时什么意思在小人的细心教导下,曹很快便将他写给杨训的那两句话理解成:表我看过了,你没有错,是他曹某人事情做得好罢了不过,他也别得意,就像时间会变化一样,人们对他这些好事的看法也会改变的。这样一来,就等于崔琰说了句很不恭的话。曹于是大怒道:“老百姓家里常说,不过生个女孩儿罢了。”这个“罢了”在古文中是“耳”字,有时可以表达不好的意思。也就是说,曹在骂崔琰。

    有了这么一个好机会,曹决定好好惩罚一下崔琰。他如何惩罚崔琰的呢他令人给崔琰剔了个阴阳头,也就是脑袋上一边有头发,一边没头发。有人会问:曹为什么一不杀崔琰,二不打崔琰,非得来这么个损人的招呢

    原因很简单,曹这是在故意羞辱崔琰。崔琰人长得好,人品好,人缘好,因此在不经意中出过许多风头,有时候甚至比曹的人气还高。曹不服气,很生气,认为崔琰在故意和他比人气。所以,一旦轮到曹逮到崔琰的把柄,必定会想方设法羞辱他,以便夺回失去的粉丝,重振萎靡不振的人气。你崔二愣子不是很喜欢出风头吗现在爷给你剔个阴阳头,看你还有什么脸面见人,看你还怎么好意思和别人交往,看你如何出风头,看你怎么和我比人气

    不过,曹想错了,崔琰的贵族气质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装出来的。尽管受此羞辱,但是他的内心却很坦然,面不改色,行止如故,毫无猥琐卑屈、摇尾乞怜的养子。曹得知后,发现自己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没有羞辱到崔琰,反而显得自己是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于是,曹更加愤怒,好你个崔二愣子,一点都不懂套路,他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恨。”曹的这一番话是在暗示崔琰自尽,可是崔琰并不知情,仍然潇洒的活着。负责监视他的官吏将这件事报告给曹,曹竟然发怒道:“崔琰难道非得要老子亲自动手吗”崔琰听说这话,点点头说:“得,算我的错,我不知道曹公竟然有这个意思。”说完,从容自尽。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崔琰死于曹对他的误解:爱出风头,风头盖主。也只可能这样,崔琰道德高尚、作风正派、忠于曹魏、人缘极好,除此之外,曹没有任何理由对他心存杀机。也许有人会说,曹不是小肚鸡肠之人,做不出这事。我想说,淑女也有泼妇的一面,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曹又怎么不会有心胸狭窄的一面要知道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为人臣者,切勿功高盖主、风头盖主,因为他们的主子没有一个不打击报复、公报私仇的,估计傻小子司马衷都会玩这招,曹自然也不在话下。崔琰这还算运气好,遇上了曹,要搁在朱元璋时期,早给做人体标本了。但是,崔琰确实死得很冤,他并不是一个爱出风头,存心使主子难堪的人。我们从大家对他的敬仰也可以看出,因为谁会尊敬一个喜欢卖弄才华,热衷于出风头的家伙嘛。即使崔琰是那么一个坏孩子,也罪不至死嘛。再者,你给他如何定的罪你说他不仅有过不改,还对人曹心存不满令文中总结。试问:崔琰何罪之有又谈何有过不改所以说你太冤枉他了嘛。

    总之,崔琰的死既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在那个封建君主专制的黑暗社会里,人们缺乏人权,没有自由,身不由己,朝不保夕。对于崔琰这种近乎完美之人的死,或许还有人为他喊冤,但是对于孔融这种敢于“对政策说不”之人的死,只怕就成了咎由自取。下讲:杀鸡儆猴